公告
使用手機閱讀本部落格,出現"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" ,不一定是本人著作。本部落格"無參加MIB部落格收益"

舍利子,以其母之眼如舍利鳥眼,乃得是名,壽命具足,亦譯長老,舍利子在佛弟子中,年齡較長,具阿羅漢福德,壽命得自在,阿羅漢能將壽命移為福德,福德移為壽命,舍利子證阿羅漢果,因佛力加持,乃能發問,向觀自在菩薩詢問如何修如何觀察,觀自在菩薩告舍利子,若樂修般若深妙行,應從自性空上下手,三界即如火宅,為求自他解脫,不得不發心自佛法求得究竟,為求智慧故,發心之外,尚須明佛真義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照見五蘊皆空,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之自己體性皆空,遂知色為眾生世界之地水火風聲香味觸內外能所八法,受是受心所,領納前塵,各種境界,想即思維,為想心所,行者念念相續,遷流不住,非心非色之生滅法,名心不相應行,識是八識心王,統名五蘊,按心所有法,共有五十一種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深明三昧,即甚深光明三昧,光明法性,係佛境界,佛當時在此甚深光明,通達一切法性上入定,一切法性在勝義上說,一切法空,一切法幻,用定力加持舍利子,令其對波羅密多深明提出疑問,由觀自在菩薩作辯答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靈鷲山居王舍城之東,在六大城市之中,佛常在該處說法,大菩薩眾為眷屬圓滿,比丘為當時聲聞弟子,已經離諸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,三業清淨,趨入菩提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講經,講經須具足五種圓滿,法圓滿,主圓滿,時圓滿,地圓滿,眷屬圓滿,如是即是指法圓滿,我指眷屬圓滿,一時為時間圓滿,薄伽梵為主圓滿,王舍城靈鷲山為地圓滿,比丘與我均為眷屬,一時何以不說年月,而稱一時,蓋佛之境界超越時間,佛土之一剎那,在人間已歷若干年月,有時佛在說法,經過多少年月,世間仍可聞見當時說法情況,故講法華經時,地上湧出許多菩薩,讚嘆供養,作諸佛事,實則說法時間已遠離五十小劫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24 Thu 2016 21:16
  • 心經

心經,智慧到彼岸,般若為智慧,亦即離開生死涅槃離變不二之智慧,波羅密多即到彼岸,凡夫在生死上執著輪迴,而小乘又執著於涅槃,到彼岸則於生死涅槃都不執著之謂。本來空體性上,無二無邊,求到彼岸,則依仗般若智慧,方得究竟,或問波羅密多,是佛境界,菩薩尚不能知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乘,求自己解脫之苦,緣覺乘則通達十二因緣,明一切法無我,在果上證得,大乘則個人之外,兼欲救度無量無邊眾生,令其離苦得樂,如一大車,自乘之外,還可乘載多人,以發心廣大,究能成佛,獲證菩提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發菩提心,由聞佛法脫離苦海,但無始來,生生世世父母,均經具恩均應報恩,現在父母之恩如此,過去父母亦如是,須要報答,則世間報恩之事,即微且薄,更不究竟,必引導使其出離,要引導出離,須自己成就,為報恩故求成佛,是為發菩提心,彌勒菩薩世親菩薩,要眾生作父母想,文殊菩薩龍樹菩薩我要安樂,眾生亦要安樂,眾生受苦,我將福德給予眾生以解除之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四相者,華嚴經謂善男子須作病人想,法作良藥想,說法師作良醫想,因如此關係,得到依止,想無始以來,人天三界六道輪迴貪嗔癡執著造諸病苦,欲療治之,除取佛法,無根本治癒之方,其他諸法,僅暫時治療,貪嗔癡在,終久復發,故於說法上師作良醫想,上師為佛化身,必能治我之病,所說之法,功若甘露,難醫之病,可能根本鏟除,同時具脫離心,視三界如火宅,不願有片刻留駐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世尊應梵天勸請而轉法輪,先傳世間法,復因眾生因緣說無量無數法門,從大乘則有八萬四千法,從小乘則有八萬法,每一法又有六千頌,大小兩乘總括為十二部,簡說,分類為經律論三藏,經藏調治嗔心,律藏調治貪心,輪藏調伏癡心,經藏以定為主,律藏以定為主,律藏以戒為主,從戒定慧調伏貪嗔癡三墮,隨眾生根器之不同,說大乘小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無上乘,權巧方便,無非欲眾生明徹解脫,迨其往生清淨佛土,無乘無趨,是為了義,法華經云,十方佛土,僅一佛乘,所謂乘者,教義是也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之說法共有三種,一為佛親口宣說,一為佛加被眷屬宣說,一為阿難尊者欽奉遺命所說,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某處與大眾若干人俱等,此名證信序或名通序,或名遺教序,凡結集一經,具此一種,方克成就。結集經藏事實,據小乘經言,由多聞阿難尊者記錄當時所聞佛說,奉佛命於全經之首端,加如是我聞一句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諸法住於自相續,四波羅密圓滿之,布施不望報,以調服慳貪,為力波羅密,布施而離於世俗及小乘心,為方便波羅密,布施為自他發願離於窮困,為願波羅密,布施而淨心三輪體空,為智波羅密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業果不虛,黑白業果,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道理很清楚,今之所作,為來日之果,今之所受,即昔日之作,業流轉苦,無有盡期,奈世人不明因果,怨天尤人,業由自作也。佛法應以出離心為基礎,通達無我,世尊云,多觀無常,即為供養一切佛。亦受一切佛的加持,是成佛的基礎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生難得,佛法難聞,應知暇滿人生之可貴,切勿虛度空過。念死無常,要知怕死無濟,要知一切皆要變壞,死法無定,死決定至。由觀無常,而產生出離心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菩薩發心之本旨,菩薩為何要發心成佛,實為報恩起見,非為世間名利恭敬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皈依上師三寶的意義,凡初發心菩薩,先當皈依上師三寶,皈依是皈投依止之意。必有所皈投依止,始得攝受而得成就。

ss244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